>
X

我的購物籃

商品 規格 數量 單價 小計 刪除
無資料
大昇文理補習班 | 大昇專欄

  • 108升大榜單

  • 2020榜單

【大昇電子報第1期】教育這檔事/惡夢還是開端? 線上學習帶來的教育變革
惡夢還是開端? 線上學習帶來的教育變革

  2021年5月19日,台灣教育歷史上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板塊震動,全台各級學校在這天因COVID-19疫情面臨停課,時至今日已過三個多月,終於在9月1日恢復實體教學。
  這三個月時間雖短,卻讓許多老師、家長怨聲載道。有的家長擔心小孩在家上課成效不彰,有的怕跟小孩起衝突只好對課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因為線上課無法配合,乾脆讓小孩「放長假」。而所有老師則面臨相同的課題,當學生不再是坐在台下上課時,同樣的教學方式還管用嗎?停課不停學的期間,總聽到一些同行老師抱怨「對空氣上課」、像在唱「獨角戲」,或是覺得自己失去教學魅力而感到挫折。因為一次疫情的停課,讓我們意識到教育這件事,也許正在悄悄地改變。
 
停課不停學期間,學生以線上視訊方式上課。(圖片取自Shutterstock.com)
 
  補習班在線上課程期間,收到很多家長的抱怨,不外乎就是「老師!小孩在家都不念書,整天玩手機、打遊戲,講都講不聽!」很多家長心急如焚,擔心小孩因為疫情耽誤了學業;但對自我約束力差的孩子來說並不會有危機感,尤其3C產品對這時代的小孩已是必然。事實上連大人要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學習都稍嫌疲乏了,更何況是小學生,因此大部分家長排斥線上課就跟他們的小孩一樣。根據一份調查統計,在第三級警戒下的防疫新生活中,有高達65.5%的家長認為,孩子線上學習的成效不佳,僅有5.4%的家長覺得線上學習比實體課程成效更好,比例懸殊之大。
 
 
家長認為線上學習之成效(圖片截取自台灣趨勢研究)
 
  儘管線上的學習環境對小孩而言困難重重,但國小到國中是教育的黃金期,孩子能有多少時間可以耽誤?不論是老師或家長都得為新的教育型態做好準備,畢竟沒有人可以保證不會有下次疫情再起,香港就曾因疫情的爆發而三度停課。綜觀這次的經驗,如何提升線上學習的品質有三大關鍵:設備的優化與普及率、教學模式的改變、心態的轉變。
  調查顯示,學生在進行線上學習時遇到的最大問題為「訊號品質不佳」,佔44.9%,第二個是「家中網路速度慢」,佔38.1%,之後才是「自主學習成效不佳」,佔33.1%,另外有27%的學生表示電腦周邊設備不足,由此可見硬體設施的優化與普及是不可忽視的第一步。使用的教學平台必須是簡單易操作,才能減少上課過程中的阻礙,且老師、學生、家長三方都有責任去了解線上教學的操作模式。補習班剛開始實施線上課時,有些家長和老師因為不熟悉線上平台的操作方式,遇到問題時雙方都陷入兵荒馬亂,結果最後發現只是學生進錯教室,為避免遇到這種窘境而耽誤了課程,要確保雙方都了解操作。
 
線上學習時遇到之問題或困擾(圖片截取自台灣趨勢研究)
 
  再來是線上學習最為人詬病的問題,如何讓孩子在螢幕前維持長時間的專注力?傳統實體課程中,老師和學生處在相同空間,哪個學生不專心、哪個學生聽不懂,稍微有經驗的老師一目了然,針對現場的狀況可以即時應對。不過,當同樣的情形轉為線上後,既有的教學方式似乎不再有效。如果學生可以選擇上課時關閉鏡頭與麥克風,老師就很難跟他們有所互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再強調上課時保持鏡頭開啟的重要性,因為如果是實體教學,也不會有人矇著臉上課,這是學生對老師應有的尊重。那老師在教學上能做甚麼改變呢?想想看,為什麼現在的小孩在看網路上的Youtube影片或是直播時,總是不厭其煩,而且可以花很多時間在看這些影片,甚至他們認識的那些Youtuber或直播主可能比我們都還多,同樣是長時間盯著螢幕看,為什麼學習不能有這樣的效果呢?那些Youtuber和直播主不也僅僅是對著螢幕展現自我的形象嗎?也許隨著時代的改變,未來的老師不僅要具備在現場抓住所有人目光的能力,也要懂得在螢幕前展現個人的魅力。另外,課堂的節奏安排比起實體教學,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動環節維持新鮮感,每堂課的上課時間與下課時間也能多一點彈性。
 
E世代的小孩容易沉迷於Youtube影片(圖片來源/彭博社)
 
  最後是心態的調整,這段期間不管是老師、學生、家長,都認為線上學習無法取代實體教學,僅僅是把線上課當作復課前的備案,因此老師在課程準備上不如過去縝密、學生不重視課程、家長放棄治療,沒有人對線上課程有所期待,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如果我們能正視這個問題,並接納其為相對於傳統課程的新形態教學模式,當所有人都視為理所當然時,某種意義上教育將出現新的變革。
  一次的疫情讓全球陷入混亂,同樣讓我們看到教育在某種層面上的改變,是一樁慘劇抑或是一股趨勢,或許多年後才理得清,不過如何讓學生在家也能好好學習明顯已成為所有老師的課題。COVID-19讓我們不得不開始線上化教學,而科技的快速發展則帶我們想像未來學習型態的多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