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我的購物籃

商品 規格 數量 單價 小計 刪除
無資料
大昇文理補習班 | 大昇專欄

  • 108升大榜單

  • 2020榜單

【大昇電子報第13期】我家有個小大人/幫助孩子成為情緒管理大師-從認識情緒開始
幫助孩子成為情緒管理大師-從認識情緒開始
專欄作者:心理諮商師 歐乃綺
 
隨著社會提升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在親子教養上亦提倡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但有些家長會擔心,當我們不斷強調要使孩子認識、關注自身的情緒,是否會無意間放大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過度受情緒影響?的確就某種層面來說,讓孩子只是單單認識自身情緒、或無意間讓孩子形成凡事以「感覺好不好」來作為判斷事情的習慣,可能無法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情緒智商(EQ)。孩子除了需要認識自己的情緒,還要能夠調節、處理情緒,才能真正擁有健康的身心與生活。
 
華人社會的家長因著文化習慣,通常對於「情緒」較缺乏理解,也容易認為「有情緒」是不好的事,家長在思考如何幫助孩子提升EQ之前,需先從三方面來思考自身對情緒的想法,再引申到如何在生活中協助孩子培養EQ能力。
 
一、了解自身的感受-情緒並無好壞,而是一則「訊息通知」
要能夠管理情緒需要先對情緒有正確的認識。家長首先需要反思自身對於情緒的看法,我們是否潛意識裡認為情緒是不好、應避免的,無意間將這樣的訊息傳達給了孩子。家長要讓孩子了解到情緒並非負面、丟臉、應避免的,情緒像是一個訊息通知,當手機訊息很多、通知不斷叮、叮、叮地叫時或許容易感到擾人,但回應的方式應是好好看看是什麼樣的訊息內容,而非直接關掉通知或責怪為何通知一直叫。面對情緒亦是如此,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學習解讀情緒,而非認為情緒是不好、應將其「關掉」的。例如當孩子因考差感到生氣,比起告訴孩子:「考差沒什麼好生氣的,下次考好不就好了?」或「你考差還敢生氣?該怪你自己沒準備充足!」陪孩子解讀這生氣的情緒,更能協助孩子調整自己,如:「你生氣是不是因為氣自己準備不夠?」或「你生氣是不是因為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所以這個結果讓你很懊惱很委屈(或很錯愕)?」
 
除此之外,孩子還需要學習認識不同情緒。家長需要先增加自己對於不同情緒的體會,才能從生活事件中透過同理、反映的方式讓孩子認識情緒。例如當孩子考差了而表現悶悶不樂、對家人愛理不理時,家長可以嘗試以反映情緒的方式表達關切:「你是不是因為考不好覺得很悶很生氣?(或是難過)」。我們通常較習慣與孩子討論事情、想法,而較缺乏與孩子討論情緒和感受。家長藉由觀察孩子的行為、適時反映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認識到內在感受,是增進EQ的第一步。孩子能夠準確地標示出自己的情緒,才有機會以合適的方式表達、以健康的方式紓解。
 
家長需要先增加自己對於不同情緒的體會,才能從生活事件中透過同理、反映的方式讓孩子認識情緒。(圖片來源遠見網站:如何與生氣的人溝通?利用「情緒臉譜圖」卸下對方心防)
 
二、了解自身的地雷-別讓地雷炸傷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有特別容易被觸發情緒的點,例如對別人評論自己的外貌很敏感、對他人碰自己的物品很介意、對計畫好的事被更動難以忍受。這類的地雷有時候會令當事人遇到時大發雷霆或情緒崩潰,而身旁的人卻一頭霧水不明白何以會有如此強烈的情緒。父母可以在觀察到孩子有這樣強烈的情緒過後、冷靜下來時,與孩子談談發生了什麼事。例如孩子原先與同學約出去玩的時間被老師臨時通知返校服務,因此大發脾氣地出門,家長可以在孩子返家後與孩子聊聊此事,了解孩子出門前如此生氣的原因,如:「你出門前這麼生氣甚至甩門離開,是不是因為你很討厭計畫好的事被打亂?」家長引導孩子探究其情緒背後的原因,孩子更了解自己情緒的來源,才不會盲目地被情緒牽引,任其情緒恣意發洩,用無效甚至有害的方式處理生活中人、事、物的問題。
 
三、了解對自身有效的情緒紓解方式-別讓情緒變成一個問題
父母在孩子有情緒時如何回應、如何陪伴孩子處理情緒會影響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當我們把情緒看作是一個問題,因此下意識的逃避、轉移或否認時,就會容易因為沒有恰當的處理,反而讓情緒真的成為一個問題,例如有些孩子因為缺乏合適的方式面對內在的焦慮、壓力,而選擇沉溺電玩轉移注意力,結果變成網路成癮。父母需幫助孩子了解到,當情緒來的時候,要做的並非擺脫或控制情緒,而是好好的消化情緒。父母可以想想自己是否能夠正視、接納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以同理的態度陪伴孩子探索這些情緒背後隱藏的訊息,並在充分理解了自身的情緒後,與孩子一起找到舒緩情緒的方式。在孩子還缺乏舒緩情緒的方法時,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多方嘗試找到有效的方式,如聽音樂、散步、運動、沖澡、畫畫、寫日記等。
 
個體如何處理情緒對個人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小至生活方式、人際關係,大至個體的職涯、生涯發展、身心健康。若父母能夠反思自身,並以正確的態度陪伴孩子認識情緒、找尋有效處理情緒的方式,孩子未來就能帶著健康且智慧的身心靈回應人生中各式各樣的快樂與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