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我的購物籃

商品 規格 數量 單價 小計 刪除
無資料
大昇文理補習班 | 大昇專欄

  • 108升大榜單

  • 2020榜單

【大昇電子報第3期】我家有個小大人/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總是感到頭痛?三要訣讓你與孩子溝通更得心應手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總是感到頭痛?三要訣讓你與孩子溝通更得心應手
專欄作者:心理諮商師 歐乃綺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你在我面前,卻不知道我愛你。」這句有名的台詞或許也是許多家長的心聲,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許多家長會感覺不知怎麼與孩子溝通,只是一個單純的問話,孩子都會很不耐煩甚至口氣很差的回應,面對這樣的態度,有些父母選擇教訓,卻與孩子的關係陷入緊張;有些父母則為了避免衝突,乾脆安慰自己「孩子已經大了,不想被管了,還是少問」,但一則擔憂孩子卻只能將憂慮或想法放在心裡,一則與孩子的關係變得疏離,親子間彷彿沒有能夠談論的話題。
 
家長該如何向青春期階段的孩子表達關心與愛;如何傳遞給孩子的建議,又不會招致反彈;如何在孩子的行為舉止、表現需糾正時給予教導又不會衍生成親子衝突?下面提供三個要訣,家長們可以使用在與孩子溝通中,讓溝通更順暢。
 
要訣一:情理並重
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有一套關於人格發展的理論,其中他指出青少年處於發展出自我認同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會開始思考自己是誰,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可能改變過去的信念、角色和行為習慣,並在不同的價值觀、他人的回饋中建立自己的自我概念、評判事情的標準、對事物的想法...等。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是他們生活中感情最親密的對象,不論父母說什麼,他們都最信任也最願意聽從,並且對孩子來說也不需要去對父母隱瞞什麼,或許他們每天最迫不及待的就是回家與父母分享他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而因為年紀還小,家長只要扳起臉來嚴厲教導,孩子就會乖乖聽從父母的話。然而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身體長大了、邏輯想法也更成熟了,他們開始發現父母的話並不都是真理,也意識到自己已經有力量可以反抗父母;與父母原本很親密的孩子,也因著青春期自我探索的心理需求,會開始與父母有一些距離,有些孩子不知如何處理既想獨立、又仍習慣想依賴父母的感受,就會出現更激烈的情緒,往往讓父母不知所措,「本來這麼親密、貼心的孩子,怎麼現在動不動就發脾氣?」
 
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可以嘗試調整過去的溝通習慣,過去習慣以呵護、關愛的情感連結為主的,如今多一些將孩子當成大人般講理;過去習慣以教導道理為主的,如今嘗試以軟化一點的態度,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關心而非只是要求、教訓。
 
(圖片取自pixabay)
 
要訣二:討論勝於教導
如同前面所述,青春期階段的孩子正在學習發展自我認同的功課,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仍希望孩子全盤接收父母的想法、要求,恐怕會讓孩子無法長成一個成熟而獨立的個體,成人後變成所謂的「媽寶」。但是孩子的行為總會有父母認為需要調整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心理學家鮑姆林德(Baumrind)研究了不同教養風格對孩子未來發展的影響,發現威信型(authoritative parent)父母教養出的兒女會最自律、友善及積極上進。威信型的教養指的是父母會積極地傾聽、回應孩子的需求,也同時對孩子有明確的要求、規範,並會與孩子溝通、尊重、考慮彼此的意見。面對青少年,建議用討論的方式向孩子傳達我們的期待與想法。例如很常碰到的門禁時間問題,可以找個合適的時間以輕鬆的態度與孩子討論,親子雙方表達認為合理的到家時間,當孩子與父母的想法差異大時,父母理性分析晚回家可能會有的問題、感性分享自己會因孩子晚歸而擔憂的心情,讓孩子提出若按照孩子期望的門禁時間,要怎麼解決父母所提出的這些問題。威信型的教養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在孩子有過失時及時給予糾正,而在孩子的行為達到期待時不吝給予讚賞鼓勵。因此父母在溝通時就可以與孩子討論若沒做到所承諾過的事,要怎麼負起責任,例如:超過時間回家又忘了打電話給父母,則接下來一週下課後就要直接返家。透過這個過程,孩子們能學習提出自己的想法、學習與他人取得共識的過程,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要注意的是,我們得接受一個現實,那就是孩子大多無法「說到馬上做到」,堅持原則(讓孩子為自己負起責任),但也信任孩子有做到的能力,而非否定:「我已經不相信你了」孩子才能在當中不斷練習。
 
要訣三:簡單扼要地提醒
許多青少年抱怨父母總是太嘮叨,好像把他們當小孩;而父母則回應「如果我講一次你就會聽,我還要講第二次?」實際上,就如我們前面所說的,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正在學習獨立,因此儘管聽到了父母的想法、要求,仍會想按著自己的意思來,父母不斷重複的表達,儘管字字句句只是關心、期待,卻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一直在強迫自己達成期望,而感到壓力。
 
其實既然說很多次都沒效,父母不妨試試把「教導」換成「提醒」,練習簡單扼要地表達,並試著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做到,若孩子一直未能完成要求,再次簡單的提醒,同時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你不會再說一次,希望他能為自己負起責任。這對父母並不容易,因為需要接受孩子的確可能令人失望,或需要負起慘痛的代價,但一方面這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另一方面,父母不斷重複的話語許多時候不僅無法達成效果,反而讓親子相處有許多壓力與張力。
 
上面三個要訣父母不妨嘗試多練習於與孩子的溝通中,但請記得,冰山並非一下就能破除,有些父母長期與孩子處於衝突與不信任關係,因為看了文章決定嘗試溫和地與孩子講話,卻得到孩子冷漠的拒絕或嗤之以鼻的回應,家長不要灰心,畢竟這樣的關係或許由來已久,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需要時間建立。家長只要堅持,時間久了孩子會察覺到父母這次是「來真的」,也會漸漸調整自己的態度,父母將發現,雙方的關係改善了,孩子似乎也在「轉大人」的這個過程長大了。
 
 
作者簡介:
歐乃綺,中華民國合格諮商心理師,專耕情緒議題、家庭議題、人際議題。現在是一名在家中努力與孩子和平共處、一同成長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