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我的購物籃

商品 規格 數量 單價 小計 刪除
無資料
大昇文理補習班 | 大昇專欄

  • 108升大榜單

  • 2020榜單

【大昇電子報第10期】親子交流版/失敗乃成功之母?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度過挫折與失敗
失敗乃成功之母?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度過挫折與失敗
專欄作者:心理諮商師 歐乃綺
 
父母大都希望孩子的人生能夠順利、少遭遇挫敗,但現實中人生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十之八九不如意。2019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公布了一項針對國際學生能力評量的結果,其中在「害怕失敗指數」上的得分,台灣學生竟是全球最高,這是否反映了我們的教育使孩子變得害怕失敗?父母應該如何協助孩子面對失敗,使孩子不因挫敗而喪志,反倒能在失敗中繼續成長?
 
失敗是轉機-向孩子示範積極面對挫敗的態度
要讓孩子以健康、有益的態度面對失敗,父母需要先反思自己面對孩子失敗時的態度。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勇敢面對失敗、繼續努力不懈,卻以斥責的態度讓孩子感覺到挫敗是一件不應該發生且不好、甚至丟臉的事,例如我們可能會說:「這麼簡單你怎麼學不會呢?」、「這次考試成績退步了,這樣下去你要怎麼辦?」有些時候家長對於孩子的失敗感到生氣,其實內心或許藏有不太一樣的心情。可能家長看到孩子(或是自己為了孩子)已經做出了許多努力,例如每天晚上陪著孩子複習課業、寫評量、花錢花時間補習,但成績仍不理想,家長內心的感受可能是失望、沮喪、擔憂或心疼,但反映給孩子的卻只有生氣。當孩子認識到失敗會使父母生氣時,有些孩子會下意識逃避預期會失敗的事物,結果未來表現更差;有些孩子可能會為了不讓父母生氣而努力,但若沒有了父母的督促,便失去了動力。父母可以嘗試摸索自己對於孩子遭遇挫敗時內在的心情,反映出來讓孩子了解。例如:「看到你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感到有些擔憂和失望,因為我發現你最近晚上花許多時間在玩,沒有為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我也會擔心你是不是在課業上遭遇什麼困難?你呢?你對這次成績有什麼感受?」當家長反映自身的感受,並關心孩子對這次失敗的感受,就能有機會釐清孩子的真實想法,從中找到改善的動力與方法。
 
家長適度的關心與引導,將幫助孩子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得著方法與力量,學會不畏困難繼續前行。圖片取自《騰訊內容開放平台》
 
培養孩子的挫折復原力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若時常遭遇挫折,會不會變得沒有自信?心理學家近年研究發現,有些孩子儘管在充滿困境、資源相對缺乏的環境、或曾遭遇到重大挫折或傷害,仍然在成長過後能有良好的發展。他們發現「復原力」(Resilience,又稱韌力)是這些孩子能夠成功發展的關鍵特質,復原力指的是個體面對挫折或困境時,能夠調適自我、發展健康的因應策略的能力。要培養孩子的挫折復原力,父母可以著重幾方面:
 
一、幫助孩子瞭解遭遇挫折的心情:遭遇挫折困境時內在一定會有負面情緒,唯有真實的了解並接納內在的情緒,了解情緒的原因,才能夠化解情緒,使孩子不只是停留在挫折感、生氣或羞愧中,能將情緒轉化為克服失敗的動力。家長可以嘗試如前面所述,反映自身感受、並以關心且不評價的態度詢問孩子,幫助孩子釐清內在的感受。
 
二、引導孩子擁有彈性的思考模式:當遭遇挫折失敗時,個體容易因為僵化的思考模式而陷在困境中走不出來。這些思考模式如外歸因(認為問題都是他人或環境造成)、內歸因(認為問題都是自己造成)、以偏概全或妄下結論…等,家長以平和的態度與孩子討論失敗的原因,引導孩子用更彈性的方式思考問題,能夠幫助孩子更健康有效的面對挫折與困境。例如當孩子因考差而覺得生氣,你與孩子討論原因,孩子表示:「都是老師這次題目出太難,班上很多人不及格」,顯示孩子以外歸因方式看待這次挫敗,若能引導孩子思考除了老師出題難易之外的其他可能因素,或許能幫助孩子更積極面對這次的失利。例如回應孩子:「聽起來這次題目真的比較難,老師出題的難易的確不是我們能控制,那你覺得有沒有什麼是你能夠控制、調整來讓下一次更好的?」
 
三、肯定孩子的能力:孩子要能夠克服挫折、不畏失敗,需要有相信未來會更好或問題能夠解決的信心。要具備這樣的信心,孩子需要先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哪裡、相信自己有足夠能力解決問題。家長需平時多觀察孩子的特質、長處,以開放、創意的方式將孩子的特質與克服挫折的過程連結,適時反映給孩子,使孩子學習運用能力克服困境。透過這個過程孩子會更有自信,也更了解自己。克服困境的特質可能包含:有毅力、專注、細心、創意、彈性、勇敢、堅持、反應快…等。
 
挫折與失敗可能使孩子感到喪志或痛苦,但也是幫助孩子更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還有哪些地方待學習的機會。孩子在克服挫敗困難的經驗中,也會一步步塑造自我認同,家長適度的關心與引導,將幫助孩子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得著方法與力量,學會不畏困難繼續前行。
 
 
作者簡介:
歐乃綺,中華民國合格諮商心理師,專耕情緒議題、家庭議題、人際議題。現在是一名在家中努力與孩子和平共處、一同成長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