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我的購物籃

商品 規格 數量 單價 小計 刪除
無資料
大昇文理補習班 | 大昇專欄

  • 108升大榜單

  • 2020榜單

【大昇電子報第11期】我家有個小大人/孩子缺乏自信怎麼辦?把握青春期建立自我認同自信跟著來
孩子缺乏自信怎麼辦?把握青春期建立自我認同自信跟著來
專欄作者:心理諮商師 歐乃綺
 
孩子不「明智」的行為可能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青春期孩子常有一些令父母感到擔憂甚至頭疼的行為,像是在意同儕想法、易受朋友影響;面對事情習慣拖延似乎在逃避責任;或是對人際互動過度敏感,懷疑別人可能覺得自己怎樣而想東想西…,父母往往不解孩子為何如此,為何朋友說的話這麼重要?為何孩子面對重要的事常常皇上不急急死太監(父母)?為何一個小小的人際事件可以讓孩子似乎天塌下來一般的崩潰?
 
其實這些現象某種程度反映了孩子自信的不足,而這樣的情形在青少年早期(12-15歲)算是普遍常見,因為在青春期階段孩子會不斷遭遇「我是誰?」的問題,他們由跟從父母世界觀的兒童期開始轉變要發展出自己的世界觀、自我觀、習慣、信念想法,這個階段難免感到陌生、迷茫。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放任孩子被同儕影響、讓人際關係左右情緒、任由孩子逃避責任,青少年是否能在這些經驗中成功習得更成熟的表現,是影響孩子能否轉變為一位擁有自信、自尊的成人的關鍵。缺乏自信、低自尊帶來的影響包括:
 
1.習慣用不良的方式維持人際關係:低自信自尊的孩子特別易受同儕的影響,一方面他們可能擔心若不隨從朋友的意思,自己將會失去友誼,另一方面他們也較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或想法,因此容易跟從同儕意見。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與朋友在一起時就好像不同人一樣,平時不會做的事卻會因朋友的邀約鼓舞而做,或缺乏主見總是以朋友的意見為主。若長期未改變,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讓自己不斷落入不良的人際關係中,並習慣用討好的姿態來獲取或維持關係,在關係中也無法感到真正的安全與滿足。
 
2.落入「失敗」的循環中:低自信自尊的孩子一方面因為不相信自己會成功,容易以拖延逃避的方式面對事情,結果導致事情以失敗告終;一方面即使達成了任務,也容易以負面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表現與成果,因此不論事實如何,他們始終會擔憂自己會失敗或認為自己是失敗的。長期下來這樣的孩子容易因害怕失敗而放棄追求更能帶來滿足的選擇,但又同時對自己似乎一事無成的狀態自怨自艾。
 
由此可見低自信、自尊,乃至自卑對個體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一生、更是多面的,父母不能不重視。父母應如何協助孩子培養自信與自尊,避免自卑的心理成為孩子前途的絆腳石?
 
青少年是否能在青春期自我認同發展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是影響孩子能否轉變為一位擁有自信、自尊的成人的關鍵。
 
協助孩子擁有更明確的自我認同是培養自信自尊的關鍵
明確的自我認同能提高孩子的自信與自尊,而青春期正是個體建立自我認同的重要階段,因此青春期是影響自信自尊的重要時機。「自我認同」指的是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性格、喜好、價值觀、信念等有關於「我是誰」的內涵,比如認識到自己是內向的,接納自己內向的性格以及交朋友的方式。青少年很容易因比較或感到自己與他人不同而自卑,父母可以成為接納並喜愛孩子真實自我的示範者,讓孩子了解到自己不需追求像他人一樣也能受到喜愛,透過父母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優點,並接納自己的弱點。例如面對個性較內向怯懦的孩子,並非告訴他:「你看那個某某某,這樣自信大方很好呀,你要向他學習」,而是接納並尊重孩子的獨特性,看見並反映他的優點:「雖然你可能很羨慕別人的外向,但你雖然內向,也可以有你自己交朋友的方式呀,像是你很常發現並關心別人的需要」。孩子會從父母的接納與回饋中認識到自己能夠對自己與他人不同的性格、價值觀、想法、外貌等感到自信,且不論自己的性格、表現如何,都值得受到尊重與喜愛。
 
父母要能以上述方式引導孩子,有時需要檢視並調整自己的信念與態度。我們可能因著本身所受教育或成長的經驗,而更認同某些性格或能力,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教養方式。例如認為要落落大方才是好的而批評孩子「你怎麼那麼害羞呢?」,或認為成績優異很重要而責怪孩子「你為什麼就不能像班上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做個好學生呢?」,或用負面的詞彙來形容孩子的個性傾向,例如用「自私」來形容比較在乎自我的孩子、用「懦弱」來形容個性較謹慎的孩子、用「軟弱」來形容對於挫折失敗較在乎的孩子、用「笨拙」來形容反應較慢的孩子…,或許我們期望的是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性格,卻無形中為孩子的自信與自尊帶來負面的影響。
 
青少年父母可能遭遇孩子因為在青春期階段而面臨的「自我動盪期」,父母若能以陪伴而不批判的態度,引導孩子在成長過程各樣的經驗中,藉由釐清自己的行為、想法與情緒來認識自己,將使青少年隨著成長逐漸建立更加明確的自我認同,而擁有不輕易受外在環境動搖的自尊與自信。